湖南的一个普通而平静的村镇,一条等待动工的省级高速公路即将穿过这里。因为这条造价高昂的道路,许许多多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各种施工机械潮水般涌向这里,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寒来暑往里,他们将扎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获取利益,同时也洒下汗水与血水,甚至可能一不留神失去宝贵的生命。 随着他们的到来,当地的村庄和百姓也面临被影响被改变的命运: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庙宇重建,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与这条道路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交织,偶尔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某种意义上,这条历经艰辛的道路是国家发展之路的一个象征。
湖北武汉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民主的含义,于是在班中组织了一次班长的民主选举活动。候选者总共有三人:成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颇有心计的他在这次选举中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罗雷,作为这个班的前任班长,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威信和指挥力;许晓菲,三个候选人中唯一的女孩,乖乖女甚至爱哭鼻子,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三个孩子围绕班长的职位展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和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 本片荣获2008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以及儿童评委会第二名。
“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 《马大夫的诊所》 作者:丛峰 片长:210分钟拍摄:2007 作者简历: 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2年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 2002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 2005年开始拍摄纪录片 作品年表: 《信仰》(2006) 《持遥控器的人》(2007) 《马大夫的诊所》(2007) 影片简介: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广府春秋》第一季以山与海作为基本空间线索,以影响广府文化变化的地理空间及历史人物为逻辑推进文化事件发展,探寻广府文化的渊源肇始。本片目前已斩获2016年欧洲“中国银幕”电影节特别奖。接下来,广州将陆续投拍《广府春秋》系列,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展现广府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精彩的广府故事,让国内外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加深对广府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本片为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亲历记录,历经五年跟踪拍摄,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真实展现了我国第一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战火纷飞中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
随着成都逐渐变成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本地年轻人喜爱的Funky Town——一家电音俱乐部的未来却尚不明朗。对于一群充满活力却时常被边缘化的DJ、艺术家、变装皇后、情侣、狂欢者和滑板仔来说,这里是地下派对的避难所,让他们在黑夜尽情狂欢,直到天明,看到太阳升起。这可能是唯一一个能让他们接受真实的自己的地方,而他们却在白天逃避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Funky Town周边出现巨大的起重机,建筑工人开始占领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些年轻人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将被迫面对当初让他们来到这个俱乐部的原因,并在这块宝地变成地铁站之前争分夺秒地狂欢。《午夜出走》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它是献给成都的情书,也歌颂青春的短暂——从爱到失去,从呕吐到清醒。
本季聚焦长沙解放西繁华地带的警务故事,坡所焕新亮相,四季老警坐镇,警组精英集结。本季以“传承守护“为立意,以湖南警校毕业生加入解放西各大警组实习来开启全新故事,金句频出的老警将带领元气满满的00代新警继续奋斗在执法第一线。
以2023年辛芷蕾第三十场出演独角戏话剧《初步举证》为倒计时,记录辛芷蕾为了准备话剧全情投入排练的一个月时间并最终登上舞台的各种事件,并穿插了不少话剧排练彩排片段等。在舞台上这是话剧角色泰莎面对困境如何为自我发声和自我成长;在舞台下和排练厅里,辛芷蕾不仅完成了自己一个影视演员到一个舞台剧演员的转变,更是在排演话剧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成长和认可。这不单单是一个女演员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普通女性在面对困难如何挑战和突破的故事,更是给予观众启发,在遇到困境或是自己最害怕的事的时候是选择逃避?还是直面困境的应对、勇敢为自己发声。
2023年,食贫道《环球大宝荐》系列再度出发。3集纪录片内容,讲述关于日本,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事。
这是一档介绍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拍摄住在全世界的中国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的旅行式纪录片。由主持人阿部力或者导演竹内亮,带着观众们去拜访住在各地的主人公,了解他们的生活,找寻他们选择住在这里的理由。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是通过演员阿部力拜访住在海外的中国人,来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式纪录片。拜访前,阿部只被告知了主人公所在的地点。这是一次完全没有台本的自由旅行。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生活的地方时,一定有他(她)的理由。阿部力通过走访住在日本的中国朋友们,用他的视角来展现你所不知道的这个国度的风土人情。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拍攝成為敏感動作,趙德胤的長期家鄉拍攝計畫被迫中斷。後續內戰爆發,正值疫情等國際大事發生,外界關注劇降,形同一場閉門殺戮。在內戰一觸即發之時,長年在外的導演,再次回到曾為申請來台護照而待了近半年的仰光小港,望著渡輪往返、乘客來去,此刻焦慮與無望更勝當年,他想起自己首部長片《歸來的人》,跟拍讓他想起兒時的叫賣女孩。家園未來難料,作為離開的人,眼前這片貌似平靜的土地,是他心知回不了的鄉,瀰漫著放不下的愁。 趙德胤紀錄片新作,少見地親自入鏡旁白傾訴心境,拍片對他已成老僧修行,無須長篇累牘、聲嘶力竭,信手捻來都成內心風景,虛實邊界亦悄然消融,飽含引人玩味的鄉愁餘韻。當歸與離無從自主,命定漂泊的人,視野隨舟浮沉遠近,唯有手中攝影機是岸。
女主是一名漂泊在北京的大龄剩女。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家人的逼婚,让她在北京的事业陷入绝境。她决定用最后一百天的时间开启新的项目,否则就只有从父命回老家结婚生子。 在之前的工作中,她结识了许多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这些人的精神力量让她动容。她决定用这一百天拉投资拍摄一部有关精神文明开拓者的人物纪录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亲朋好友,对她大龄未婚的生活方式不理解,更是对这一题材的否认。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她开始产生了自我质疑。在这个追求高效率高回报的时代,短视频泛滥的时代,这样一部讲述匠人精神和传承使命的纪录片,是不是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一个大龄单身女性是否只有结婚才是最稳妥的出路?于是,她决定把这一百天的经历记录下来,看看能否给自己和这部纪录片找到一个答案。
曾以《奇蹟的夏天》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杨力州,在《爱别离苦》将镜头转向一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菱潭街」,这条巷弄藏着在地復甦的特色小店,小店内也各藏有私密心事:有背负家族而支离破碎的妇女;独立书店的女同伴侣;夫管严的菜摊老板娘;在洗衣店打工的钢琴老师;被迫与儿子分离的年轻妈妈;以及决定居家生产的乐器行孕妇。时光变迁、生命流转,经歷总统大选、共度尾牙新年,日常交织而成的动人故事,在这条街道一一上演。 杨力州以温柔的眼光包覆着眾人的过往伤痕,深入的跟拍访谈,突破一道道情感心防,呈现出各种坚毅的女性自我样貌。银幕上的泪痕,闪烁着人性的温暖微光,潸然之余才深刻体会,原来爱与苦本就一体两面,不曾分离。
生活就是艺术,人人皆有诗心。六名打工者,六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同时将这样的生活化作动人的诗篇。“我的诗篇”就是写给世界的情书,来自地心深处、矿洞尽头、归乡途中、新婚之夜,来自所有诗意照进现实的时刻;而《我的诗篇》则是关于平凡世界与非凡诗意的故事,蕴含着对陌生人最深切的祝福。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2014年1月26日于吴宇森北京工作室采访,2014年4月13日-4月20日BTV纪实高清首播。 吴宇森的名字,随着他的电影作品被大众所熟知。但是人们只知道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但是没有多少人能读懂精彩背后的吴宇森在从影路上的挣扎和绝不向困难低头的经历,没有多少人能细细品味出他的电影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怀和社会责任。当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向我们走来之际,吴宇森带着他的家国情怀,出任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借此契机,我们有幸将他请到《影事》演播室现场。吴导评价自己的成名之作《英雄本色》说道这部影片是几个失意的人的内心情感宣泄。 录制现场吴导向观众透露了影片《变脸》的创作中用歌舞片的方式拍枪战,是受到绿野仙踪的影响。在谈到作为导演的责任时,吴导说导演一定要对社会有交代。拍电影永远是在拍人的故事和情感,事件和场景并不重要。这个世界上,人们不管文化,政治的观念差异多大,人性都是共通的。吴导说“有人问我电影怎么打入国际市场,我觉得唯一的答案就是人性”。
该系列选择十位户外大咖,他们通过马拉松、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越野等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去旅行并探索世界,用运动的视角去感受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与体育精神的关系。
实验性纪录剧情长片《我心我行》,编导/摄影姚宏易、监制侯孝贤、主演许芳宜、特别演出谢盈萱、陈竹昇、孙翠凤。 舞蹈家许芳宜的半自传的实验性纪录剧情长片,之前在《俗女养成记2》有合作的陈竹昇、谢盈萱饰演许爸许妈。金马59入围最佳摄影、最佳动作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11月11日院线上映。
节目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以儿科医生的工作生活为缩影,围绕不同儿科科室,讲述新生儿、学习困难、单亲带娃、心理问题等育儿热点,将故事辐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带领观众感悟人生百态,以点带面树立极致鲜活的儿科医生形象,构建温馨、和谐、互助共赢的医患关系。
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EXCEPTION(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 本片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第2部(第1部《东》),并荣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种立足于全球的视角,成就了一个多元的“美食探索纪录片”。
我想要描述那未被描述的感情、未經細嘗的滋味、未受到注意的想法。我想環繞著那生命的謎團,逼近它發聲,展開對話。2014年香港、2015年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也斯」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也斯,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也斯的創作涉獵不同的文化,跨越不同的媒體,好友則遍及東西各地。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本片啓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極具風格的訪談中,展開也斯從1950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