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池井户润同名小说,故事以日本产业中央银行为舞台,讲述父亲的工厂倒闭连夜逃亡,但仍心怀梦想希望帮助他人的山崎瑛(竹内凉真饰),与注定要继承社长职位,但却想要摆脱这种命运的阶堂彬(横滨流星饰)两名新入社员同名为Akira,性格却完全相反,两人的命运相互交织,在泡沫经济前后的巨大危机中奋斗拼搏。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何焕九老兵如今近百高龄,回忆起过往战火纷飞的岁月,衷心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阴错阳差参与衡阳保卫战,后来参加抗日自卫队的黎威权老人如今身体硬朗,和老伴安享晚年。 运输兵郑义晚年生活清贫,老伴过世,自己行动不便,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养大了路边捡到的女婴。 …… 不同的老兵,不同的抗战回忆,不一样的生活。 7位老兵的口述,为您展现当年的抗战画面,带您了解广东抗战老兵当前的状况。
同性恋自古就有,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其地位甚至曾被提到远高于异性恋的空前位置;而自有电影以来,银幕上就有同性恋者出现,不过,他们的地位可一直不高,只能以藏藏掖掖躲躲闪闪的形式暗渡陈仓。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RobEpstein与JeffreyFriedman(本片导演)有心拨乱反正,以研究同性恋电影的经典著作《“胶卷”衣柜(CelluloidCloset)》一书作蓝本,从一百多部好莱坞名作中同性恋者走过时留下的蛛丝马迹着手,并请来曾饰演过同性恋角色的演员汤姆•汉克斯、苏珊•萨兰登等讲述所见所闻,研读了“电影中的同性恋”,不仅以同性恋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也剖析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血泪史。
三个无家可归的男孩,两个兄弟,他们是好朋友,住在俄罗斯的铁路车站。有一天,他们决定去在寻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他们想越过边界偷偷进入波兰,寻找他们想要的一切,可是孩子们还没有家庭,朋友,幸福...... DorotaKędzierzawska'sfilmtellsthestoryofthreehomelessRussianboyswhotraveltoPolandforabetterlife,withthehopethatlifeisdifferentandbettersomewhereelse.Theboyswantedtochangesomethingintheirlife.
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本片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后的最后岁月。此时的贾曼已经双目失明,面对他的是死亡的颜色——这忧郁的蓝。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满眼的蓝色,也是唯一的颜色。无画面无情节,也没有对白没有人物,除了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贾曼用这种极端的“反电影”形式,向我们讲述他最后的岁月:是嘈杂烦躁的医院声,也是岸边孤独深沉的海浪声;是他面对死亡时毫无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离开深爱恋人的不忍与决绝。 他说:“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这也是贾曼与世长辞时,留给我们最后的“蓝色”。
1963年,一伙黑帮分子在老大的指使下将一对情人残忍杀害,男子被埋在“十世受苦,不得超生”的阴穴处;而女子被扒皮,皮罩在灯笼上,永世不得超生。 1993年,蛊惑仔阿辉(梁家辉饰)终日倒霉透顶,而且身边连连发生奇怪灵异世间。阿辉在古董摊买下一古董表,却被一股力量莫名牵引到一栋废宅里,半梦半醒间见自己与一个叫小芙蓉的艺旦(邱淑贞饰)亲热的场面。 辉在医院被一鬼魂提醒只有四婆能够解救自己,于是他前往找四婆。四婆为他问米,他从盆中之水渐渐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悲惨遭遇……
贺新(刘德华饰)人到中年,他的赌场生意也越做越大,却突然间因为国际级老千经常光顾而使得赌场损失连连。经过一番调查,贺新认为公司有内鬼,且因为长期经营理念的不和,贺新和公司总经理聂傲天(刘兆铭饰)越来越貌合神离。此时,贺新的一双儿女贺天宝和贺天儿(陈德容饰)都回到了他身边,尤其是贺天儿更是带着男友程震一同回来想要协助父亲的生意。一次,贺天宝与程震两人飙车,不幸的是天宝车毁人亡,贺新经过一番调查确认一切是程震蓄意而为,为了给儿子报仇,贺新派了杀手找程震。另一边,贺太太阿妹(邱淑贞饰)竟发现另一个更大的秘密:程震竟然是贺新旧情人程乐儿的儿子。程震和贺新又有怎样的恩怨呢?
1949年,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一对儿小兄弟也在这乱世中赴港谋生,他们在码头受尽地痞欺侮,幸而两人拜入潮州帮大佬“王老吉”门下得到庇护,并被后者收为养子,得名马少霖(郑则仕饰)、马世豪(吕良伟饰),马氏兄弟从此帮助王老吉经营“字花摊”。数年后,二人已经成年,世豪不甘养父的生意不振,与兄长联络外人将字花摊生意揽入手中,并依靠报纸的传播力量打开了局面,同时马少霖投资报业名利双收,成为报业董事会主席。1968年,兄弟俩涉足毒品,与香港大毒枭金牙驹陷入混战,导致养父和众多兄弟殒命,马氏兄弟依靠议员的力量横扫黑帮,一家独大。他们的黑帮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廉政公署宣告成立,形势急转直下……
柬埔寨,被屠杀的摇滚 因摇滚乐而获罪,我想史上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宇宙塑胶人。1976年此乐团吸引了一个忠实的粉丝,那时候该歌迷还是剧作家,他的文集要到很多年才传到我们手里。不久后,这帮坏小子被投进大牢,事实上他们的音乐完全无关政治——原因只是吸毒酗酒聚众滥交以及乐器分贝过高这些所谓的摇滚生活罢了。刑期并不长,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但是这场短暂的牢狱之灾让他们青史留名——剧作家被惹怒了,他发动援救抗议活动,并藉此走上政途。接着便是10年后光彩的丝绒革命让这位宇宙塑胶人的铁粉当上了捷克总统。众多关于这个传奇乐团的文章开头都是,一个唱垮了政权的传奇摇滚乐团。 是的,尽管身陷囹圄,但西方人所说的真理毕竟还在摇滚乐手们这边。而他们坐牢的差不多同一年,在离捷克异常遥远的东南亚,因为音乐,有无数个摇滚乐手被砍下脑袋,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